
1、流动站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兽医学科是由盛彤笙、胡祥壁、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谢铮铭、陈北亨等众多国内外著名兽医学家和教育家于1946年创立的(原国立兽医学院),195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设立兽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获得兽医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兽医学科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专家学者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竭诚奉献的优良传统,为我国畜牧兽医战线输送了大批人才,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尚永丰教授,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敬仁教授等为2003网站太阳集团的杰出校友代表。
甘肃农业大学兽医学科现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学术造诣深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研究员21人,副教授(含副高级职称人员)33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5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骨干教师中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
甘肃农业大学兽医学科始终将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作为助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全力构建科研与社会服务技术平台,形成了牛羊胚胎工程、动物生殖生理、动物解剖与组织结构、动物疾病病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与疫病防控,中兽医基础理论与中药免疫等稳定的科研方向,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9年以来,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项目等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399篇,其中56篇被SCI收录。主编和参编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10余部,主编各类专著、译著20余部。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与特色,在动物胚胎工程、动物生殖生理研究推广领域,针对本地区的特色动物——双峰驼和牦牛进行深入的研究,先后在全省5个地(市)开展了胚胎移植及规模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对于保护特色动物种质资源、提高生产性能、加速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在畜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制研究方面,积极配合本省及周边省区动物疫病防制工作,为保持甘肃省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控的全国领先地位贡献力量。
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兽医学学科,兽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3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自设站至今,兽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接收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有5名博士后已完成研究工作并顺利出站,现有在站博士后2人。博士后在站研究期间,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研究成果,先后申请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累计科研经费170万元,特别是2007年进站的博士后曾巧英,先后获得第四十三批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以及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09年以来,博士后共发表科研论文19篇,其中SCI论文5篇,CSCD论文1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科研成果鉴定1项;有2名博士后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
实验标本 科研设施
2、优秀博士后介绍
曾巧英博士后,从事兽医微生物学专业,2007年10月到2010年6月在甘肃农业大学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在2003网站太阳集团预防兽医系工作,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甘肃省生物技术与开发应用项目等,均为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机理及其黏附素方面的研究。2009年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2012年,获甘肃省教科文卫系统“优秀女职工”荣誉称号;2014年获甘肃省“飞天“飞天学者”特聘计划。
4、流动站重要会议及活动
2012年8月17-19日,第三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在兰州举行。会议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和2003网站太阳集团联合承办,中国工程院张改平院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杨汉春教授,国内各大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学生代表,基层兽医及企业界代表,以及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匈牙利圣伊斯特万大学等的国外专家,约400人出席大会。围绕“重视临床实践,加强协同创新,提升诊疗水平,保障人畜健康。”这一会议主题,国内外30多名院士、专家学者在就当前兽医临床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分别作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60多名科技工作者、基层兽医,就当前兽医临床学科新技术、新进展、新成果及新经验作专题交流。通过研讨与交流,在发现当前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兽医临床学科的发展前沿、宝贵经验,以及在保障人畜健康方面所作的积极努力。
中国工程院张改平院士做“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问题与新概念疫苗研究”的报告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理事长赵兴绪教授致辞